生活有感- 沈晏如
這幾天看到我追蹤一陣子的法式西點店老闆因為理念與環境趨勢的變化,決定將經營幾年的店面收掉,轉為全職自媒體工作者,透過自己的生命經歷來輔導想創業的人。
其中有一部影片在兩天出現了一些爭議,影片我沒有看完,但是我很好奇在影片跟文章下面留言的人怎麼想的。
影片主題以「去了知名國外的西點烘焙學校培訓出來的人都是富二代,即使開店倒了都不用擔心」為標語。
留言中有兩派的人為彼此的立場做出回應,有同樣是校友的人表態支持,有非校友的人以自己的觀點做評論。
我從中發現很有趣,也很值得自己省思的地方。社會的價值觀就像太極一樣,有著正反面,有仇富的人就有不仇富的人,有嫉妒羨慕的人就有讚佩的人。而不仇富及讚佩的人會想辦法以出國學技術為目標去努力,但仇富又嫉妒的人就會停留在原地,因為說他人的是非看到有同溫層的人一起附和比較容易,心理也得到一塊安慰,但要達到實力水準之上必須付出很多代價跟心力,還要花時間學習。
從這之中更看到一段留言,「每個人對於任何事都應該先拿掉自己的情緒,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經歷,不需要靠貶低對手來聲張自己的實力,因為貶低對手無法真的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就算都有實力,也是專注在各自不同的領域。」
其中我很喜歡這段話:
「時間和味覺不會騙人,選擇和決定的背後是問心無愧的責任,世界再複雜,都無需跟著混亂,一切都只是一個過程。」
我想起自己剛開始在家裡做生吐司工作室的時候,即使是兩條三條吐司,只要有客人訂,我都願意親自送去,湖口、台北、台中甚至是台南。只為了讓大家能夠吃到我的吐司。食物的頻率跟味道不會騙人,它會呈現製作者的狀態,這是我在進我宗跟著老師修行了解到的事情。越走越後面以後,曾經我也有著自己不是幾十年麵包師傅的迷思,我一個文科唸ABC沒經驗的人,憑什麼上了幾堂課拿了證照就想跟人家尬烘焙坊。
開店的這一年,曾經有幾次,在烘焙深耕過的退休前輩路過來我的烘焙坊,對我的產品給了很多建議,但是沒有買任何的麵包吐司嘗試,甚至有人是買了吃了以後隔天再回來給我建議。現在的我想起這些事件,很感謝這些過路客給我的提點,因為他們的建議都是激發我面對正視自己不足的盲點,若是不想烙人話語,則是把自己的不足給學習納入,增強自己的專業實力。
老師常說,休假沒事的時候就多去考察,但我領悟的到精神,考察並不只是吃人家的味道,更是透過店家的門面、設計規劃、產品設計、行銷包裝、還要觀察市面上現在流行什麼?大家都在吃些什麼?活動都怎麼跑?如此才能真正開闊視野,以此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空有一身實力與技術,腦袋僵化不會創作。
每一家店所製作出來的食物,都有它存在於市場上的價值,食物是客觀的,人的立場跟觀念也是中性的,我應該要專注在如何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讓人所嚮往,而創造出價值的過程也是現在我們一直在做的行銷推廣與產品引流,藉此讓大家看見並知曉自己的店的獨特性。
回頭省思自己過去一些時日的操作,我把「我的吐司吃了不會脹氣」的優勢,變成了貶低其他烘焙坊,用以變相聲張自己的實力。但不該是這樣的心態去操作這整個過程,而是用正向的心念傳達我做的食物對客人腸胃不會造成不舒適,若是我總用比較的心態、藉以打擊降低其他店家的價值,只為了呈現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真心希望客人吃了我的吐司是愉悅滿足不會不舒服的心念讓他們選購,透過貶低對手的價值想從客人口袋掏出錢來,做不了更大的格局,只有胸懷寬廣接納一切,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真心想把好的食物與品質帶給大家,才能建構真正的價值。
我的創業經歷跟這位法式西點店老闆很類似,前期的店面建置因為有家人的協助並沒有太辛苦,而是到了開始正式運作後背負壓力。只是大多數的人只看到了他起始點跟終點的模樣,但中間的過程並沒有人知道,所以產生很多不同的聲音。甚至,即使拿著一手好牌也可能會被自己的操作搞砸。
社會流行的趨勢會一直變化,技術會一直精進,人脈會一直展延,什麼學校出生不重要,花了多少錢也不重要,是不是富二代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著想不斷探索學習的心念,對任何事的好奇心,然後相信自己並專注自己可以做到,保持熱情,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才是真的能把所有事情做好的關鍵。因為起始點與終點不重要,重要的都在過程,而過程是自己的,也是此生能夠真正帶走的經歷。
從一部影片下的言論,我更看到自己要建立足夠寬廣的格局與胸懷,透過不同的事件去不斷領悟增加自己處理事情的智慧,更不用在意過多的言論,因為經驗與人生是自己的,或許有一天當我自己也成為了講師,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時,才能用寬闊的思維去回應不同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