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感- 陳威霖- 反對
今天在醫院值班,同仁跟收容人的應對,我在旁邊聽感覺不太對;收容人想轉院,同仁回他,你要去問醫生,我們不能決定、護理師也不能決定。
當時聽了感覺,這個回應不是很好,假設真的問了醫生,結果醫生說好怎麼辦?我們沒有決定權,但可以降低他問醫生的機率,或是說讓他死了這個心。
後來同仁不在,他又說他要轉院,我問他你為什麼想轉院?他說他很痛,但護理師都不給止痛藥,而且口氣很差;我告訴他,如果要轉院,要有具體明確的原因,證明你在原本的醫療院所無法接受到合理且必要的治療,否則是沒辦法轉院的;後來收容人沒有再多說。
後來他再次跟同仁說要轉院,我就私底下跟同仁講,不要再鼓勵他問醫生 ,這樣醫院很困擾,如果真的要轉院,我們人力也沒辦法運作;當我說完,同仁不能理解我在說什麼,他一直認為醫生不會答應啊,我就告訴他,你怎麼有把握醫生不答應?後來又聊了一陣,感覺我們根本不在一個頻率上,後來沒有再多談,我告訴自己的轉念是,好啦反正轉院之後加班是你們在加,累是你們在累,我沒差。
我很清楚現在箭頭看別人、也充滿情緒、整個沒有神性品質,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消化,為什麼會這樣?
哪一個環節有問題?
回到事情的本質,跟收容人的應對,我仍然認為我的處理方式更好,但為什麼我還是沒有得到我要的?問題在我沒有影響同仁的能力,我的論述沒有讓他覺得這是好的處理方式。
「要反對要先認同」
我回顧剛剛跟同仁的對話,我一開始就要求他怎麼做怎麼做?這個流程就有問題,應該是先問他為什麼想這麼回他?先傾聽他這麼做的理由,然後告訴他,這個方式確實可以減少他來煩我們,先認同他;然後再提出可能的問題,如果他真的去問醫生,然後醫生也答應了呢?後續是不是造成更多的工作負擔?先傾聽、後發問,用問的去讓對方開始想像那個畫面,而不是一開始我就直接下指令,這樣對方沒辦法聽懂,就算接受也是硬吞。
回到情緒部分?
為什麼我會有情緒?這篇心得我反覆整理了三次,前面都是越打越氣,就不想打了,感覺這個沒有結論啊,誰知道誰對?
這一篇我再次重新整理,這次神明給我訊息,讓我看到,核心是我在爭對錯,而且無法考證。
所以爭點分成,一個是我的建議跟他的建議,到底哪個對事情更好?另一個爭點是,我要怎麼讓我的建議實現?
這兩個爭點,在現在寫心得的過程中,第一個爭點只有在事件發生時能夠驗證,所以我一直想「用說的」來驗證我是對的,這根本沒意義,誰相信?第二個爭點,才是整件事情的核心,也是我可以操作的部分。
我有個點子,好不好用只有在操作之後才知道,但首先是我要讓點子實現,我才能知道這個點子好不好,所以只要聚焦在如何讓我的想法實現就好了。
當我開始把眼光回到我可以操作的部分,能量就出來了,心就靜下來了,那種抱怨頻率自然就消失了,整個事情核心的問題就是自己沒有影響力,沒有讓對方建構畫面的能力,因此我要整理的,是看到自己所缺乏的影響力、建構力,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看到問題點,哦,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傾聽、沒有認同對方,就自己想自己對,所以才會沒辦法把頻率打給對方。
「示現」
打到這裡,突然又收到一個訊息,為什麼我不在事件當下示現呢?
例如收容人最後一次反應要轉院,同仁跟他回覆的時候,我就可以告訴收容人,他必須要有具體的原因,才有辦法轉院;直接在當下操作,不是就可以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對的嗎?如果真的是更好的回應,就可以在當下示現給同仁看。
這個讓我想到上次「電子後照鏡」的事情,核心一樣我是箭頭看別人之外,更惡劣的是我不敢承擔責任,還對人多多指教,當我都只看別人哪裡做不好,頭腦根本沒辦法靈活,因為心思不是在處理事、是在處理情,而且也不是處理,只是想證明、想征服,沒有把事情做好的心。
想把事情做好,就是回看自己哪裡可以更好,是真心的去檢討,不是嘴巴說我可以更好,但遇到問題還是在看別人。
很謝謝神明的教導,心得的整理過程就是在整理自己的頭腦,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這個過程是值得的,而且也才真的可以學到並改進,否則經歷這個事件卻沒有學到精神,等於白活了這個事件,每個事件都白活白活,那這一世的到來,到頭來是要幹嘛呢?
謝謝老師的演講,不斷地卡到,看起來短時間是當機,但其實是重開機,中毒腦程式讓我當機,而我學習的道是要知道如何讓自己重新開機,進而不會當機。
謝謝同仁的回饋,因為有「衝突」所以來看到自己的頻率,為什麼不接受,從不接受再去看到自己在做一件「對自己不好」的事情,自然覺得自己很蠢,而這樣的很蠢其實很好笑,下次不要再這麼搞就對了,直接拿掉就可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