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感- 周若蓁- 為何人心不足卻還想呈現
老師看完我前一篇心得後,要我去挖為什麼人心不足卻還想要呈現?
我當時寫了一篇心得,但老師回饋說那只是在分析,並沒有真正地往內挖。於是我重新去理解什麼是「挖自己」,這才漸漸看見那個我一直不想接受的自己。
我原以為自己能快速地回應與整理,卻發現真正的答案不是來自頭腦的分析,而是來自去看見一層層被堆疊起來、長年壓抑的內在渴望與恐懼。當我開始邊挖的時候,我邊哭、哭不停……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這才是挖。
我問自己:「我為什麼會在人心還不足的狀態下,還想要呈現?」
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我怕如果表現得不夠好,就不夠格站在台上。我怕別人覺得我不行,怕自己沒有資格。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學得慢、反應慢、組織能力差,表達能力也不好,所以我總是靠著更努力的學習來勤能補拙。
才剛開始挖,我就意識到,原來我早早就給自己貼上了一個否定的標籤,原來我這麼不認同自己啊……
繼續往下挖,我發現這樣的自我否定是從小就開始的。在家庭裡,我總覺得自己是那個比較不被疼愛的孩子。哥哥聰明、反應快,考上名校、進入台積電,讓家人感到驕傲。而我總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哥哥,從小便將「聰明、反應快」與「值得被愛」畫上等號。我以為只有變得很厲害、變得像哥哥那樣,才有資格成為媽媽眼中驕傲的孩子。於是我將這個中毒的思維帶到了現在,潛意識中一直連結著:「我必須夠聰明、反應夠快,才配得上被愛與肯定。」
也因此,在我進入我宗之前,我努力了很多年,做了許多並非出於本質喜歡的事,只為了活成一個「被喜歡的樣子」。但慢慢地我開始察覺,我努力想成為的那個樣子根本不是我,我變成了四不像,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誰。是直到接觸我宗、開始學習智慧後,我才慢慢學著找回自己。當我站上台,或者想要呈現自己的時候,那股「想做好」的表象,表面上看似來自責任感與盡力,其實背後更深的起心動念,是我想被肯定,想證明自己不是沒用的。而我把這份渴望包裝成「想給人價值」,但說穿了,其實是一種討愛的行為。
最讓我震驚的是,我原本不覺得自己是個缺愛的人,直到這次真正地去挖,我才看見自己非常缺愛、非常渴望被看見、被愛。只是我一直不敢承認,甚至害怕承認自己缺愛,因為我認為缺愛是可恥的,在我的認知當中,缺愛代表自己也沒有愛人的能力。
所以我開始說服自己:「我一個人也很好,我不需要愛。」但現在,我願意承認了,我比任何人都想要愛,也承認自己本來就沒有愛人的能力(從過往感情經驗中就能看出來)。因為我連愛自己的能力都還沒學會。但現在,我已經在學了,並且慢慢地開始懂得如何從愛自己開始。
這次共修的主題是「回歸自己」,完完全全就是給我自己的一份功課。透過下山後的加課,也讓我更深入地去挖自己,越挖才越能真正回到自己身上。我看見了自己的渴望,也看見了自己的恐懼,同時用老師傳遞給我們的智慧去檢視這一切,從小感受到的不被愛,不是來自誰比較好,而是來自「能量」,誰有能量、誰有價值,自然會驅動他人來對焦。哥哥的被愛也不是憑空而來,他也有他的努力。我沒獲得愛,並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需要回頭看:我做了什麼能夠驅動他人對焦我?如果我想要用別人的愛與關注來填補自己的價值,那這樣的愛就變了質,變成一種依賴。
其實,當我清楚知道自己是誰、清楚我的目標、清楚我的賽道,並走在這條道路上時,我會越走越穩、越走越有能量。這樣的自己,不需要靠誰來評價或愛我來肯定自己。當自己穩住了、清晰了、發光了,自然就會吸引到對的人與資源靠近。
真正的自我價值,不是靠他人的認同,而是來自持續地自我實踐與內在創造,當我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能更具足、更成為能協助他人的人,那份穩定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能量流動。
謝謝老師讓我有機會去挖自己,讓我不用再害怕看見那個脆弱或不足的自己,而是學會先看見,然後誠實面對,然後學習轉化成智慧的養分。先看見自己哪個零件壞掉了,才知道怎麼重新換零件,重新啟動。
這次主持的初體驗,不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更像是神明送我的一份大禮,一份「真正開始回到自己身上」的禮物。
謝謝神明,謝謝老師,也謝謝我的靈,讓我學習回歸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