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心得- 陳威霖- 栽培
一開始的靜心,回看近期狀態的課題。
「同仁回饋的反省」
第一個是工作上同仁對我的回應,同時有兩個同仁講了類似的話;第一個同仁聊天聊到,其實我們考公務員根本稱不上什麼官,我們也不能獨立行文、也不能自己決行什麼事情,稱不上什麼官;第二個同仁請我派人修理設備,我幫他處理好之後,我有跟他講,他又跟我說另一個事情,我跟他說這個我沒辦法那麼快處理好,畢竟只是芝麻綠豆大的官,接著他就告訴我,科員你誤會了,除了科長以外都只是「員」根本不是官。
我反省自己,對欸,為什麼兩個同仁同時說了這些話給我聽?代表我核心的頻率是散發出了「官架子」,但事實上我德不配位,才會換回校正的頻率。
回看我的頻率就是上次的解惑課老師講的「我要專注在品質跟責任,而不是身分和位階,當品質和責任都到了一個狀態,那身分和位階都只是稱呼,自然而然會出現」;核心是我沒有具備該有的能力和智慧,散發的頻率也有問題,才會收到這些來教我的訊息,所以要調整自己,核心要專注在把工作做好、把專業職能提升,職場的人際也要有智慧處理,讓自己成為有智慧的人,讓與我交手的人,對他們來說我是具備價值的。
「拜師心得」
前幾天我再寫一次拜師心得,這個過程我其實很掙扎,頭腦很混亂,甚至很用力在寫這篇心得,我知道我想要,但我沒辦法弄清楚想要什麼,甚至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想要,整個頭腦不是很清楚。
拜師得到富足,然後呢?
老師的回覆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還是只看到自己的想要?當我學會「想要-方法-是否可以得到」這樣的校頻器之後,我卻開始過分用力,我只專注在看自己的想要,變得短視近利,但卻忘了更大的想要,靈的想要,靈賜給我生命、選擇我這個靈兒、這一世要來玩的遊戲了。
共修的時候,我開始反思那我要富足然後呢?一開始我思考,問題出在我對富足的認知,過去就是缺錢然後想賺錢,一直在這樣的思維循環中,跳不出來;今天神明讓我看到,我想要富足,是因為我現在不富足,不富足是因為我不在路徑上,那是什麼路徑呢?
人最深的恐懼是未知、是無知。
上山的路上聽了演講,老師告訴我們,任何人生狀態、任何的事件,只要是面對未知的,都會感到恐懼,因為內心是虛的、不踏實的;但當我很清楚明白,內心篤定踏實、是有智慧可以處理事情的,就不會感到恐懼了。
共修課時,我才搞懂,我人生的空虛感,都來自我走在一個非靈的賽道,而且沒看到其他賽道的美好,我腦袋裡的路徑是很動物性的,缺錢賺錢,就如同動物餓了覓食,所以我就一直在這樣的路徑走,所以狀態起起伏伏,因為我的精神能量也是這樣,只有當我缺乏能量,我才會開始去尋求、補足能量,而忘了吸取能量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美好的遊戲,就不需要再有一個缺乏能量的「狀態」來讓我有前進的動力。
加裝生命智慧的路徑。
要拿掉恐懼的方法,就是讓未知變已知,也就是打開智慧、有能力處理事情,而這個路徑就是「學到然後做到」,這個過程就會一直加裝智慧,然後不再恐懼,就像夜晚漆黑一片,我會很害怕,但當我有了手電筒,雖然手電筒無法照亮所有地方,但他可以照清楚我需要看清楚的地方,手電筒在手裡就會有種安心感不再恐懼,就如同有智慧處理事,就不會再恐懼。
《解惑》
「破財」
花了錢要買東西回來,如果沒有買到,就是破財。這一題學習到,處理問題的過程是釐清,而釐清第一步是定義,先搞清楚名詞的意義,再去思考這個名詞的思路和影響。
「智慧多高,會處理多少事情,就會有多少錢;會沒賺錢,就是因為少了某些能力。
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這句話就跟老師講的智慧相同,現在的我很缺錢,呈現出來的其實就是「很缺智慧」,為什麼很缺智慧,一個是資料庫不足,另一個就是我沒有加裝智慧的心,自然智慧不足是很正常的,智慧不足,能力就不夠,當然就沒辦法賺到不具備能力的金錢。
「一定要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和思路,以後有人來問問題,才有辦法看到對方的起心動念和思路。」
這個解開我腦中的設定,我不花時間處理自己,但妄想可以處理別人,但人腦的底層迴路、運作方式是高度相同的,就像蛋糕的基底,而我連自己的蛋糕都看不懂,怎麼看懂別人的蛋糕呢?所以好好的處理自己,看懂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不只是看到,而是要「看懂」,這樣以後我才有辦法看懂別人的頻率和核心,才有可能處理。
「人對受教的人,態度一定越來越好。」
自己的距離都是自己決定的,我希望我教導的人可以受教、可以回饋,那我要別人教導我,首先我就要成為「可被教化」的人,受教、回報,就是上次整理的吸引貴人的特質,要去把他執行,並且清楚這樣的機制和邏輯,都是為了自己好,不是為了演給誰看,而是這個頻率不斷打出去,就會不斷換回智慧、換回能量,讓自己的能量變大。
「張良與黃石公」
故事裡提到,一個真的可以學習到老師精神的人,是完全的照做,只有當真的完全照做之後,才有辦法體悟老師要他這麼做的原因,就像張良沒有料到,原來黃石公要先測試他的心性,這樣的心性才是決定日後能否成大業的關鍵。
就像跟老師學習一樣,其實不只是跟老師,而是任何我想學習的對象,我有照做嗎?沒有,而是我自己會亂修改,還沒體悟到對方教我的精神,我就自己亂改,到頭來還沒經歷這個操作的過程,反而箭頭回去看對方,教我的方法沒用,這些核心都是「不受教」,沒有真心想學,當我心中仍然有框架,那我就沒有辦法放入所以不同形狀的內容物,
「當我真心要跟這個人學,我就是誠心誠意地走下去,而不是一開始就在計算了。」
「算命和造命差別在輔導,不用去解釋,而是輔導和幫助,對方就能感受到。」
老師的解惑真的很厲害,其實我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別人說我是算命的,我內心也會想反駁是造命,但問題來了,我有造命的能力嗎?沒有,所以用算命的認知來看待我,合理。
所以到底是不是造命,重點在點出人家的問題之後,有沒有處理的能力、輔導的意願,當我去幫助對方變得更好活、問題可以處理,自然對方就會用「造命、協助、處理」的頻率來看待我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算命一樣,姑且不論準不準,重點是我只是丟出檢查報告,沒辦法幫人治病、也沒辦法教他預防,那這樣的報告不如不看。
核心一樣,我「看自己的問題、處理自己的問題」這個過程就是輔導,我要先學會造自己的命,才有可能造別人的命,自己就是我神的第一個信者。
「有沒有能力處理信者?不用設定,只要我大腦有,對方大腦沒有的東西,就是有能力。」
這段讓我弄清楚自己沒有自信的原因,我常覺得自己沒有智慧、欠缺能力,但現在看懂,智慧就跟熱量一樣,多的地方傳到少的地方,只要我有比他懂的地方,那就是有智慧、有協助的條件,我要聚焦在自己的不足而改進,但內心也要清楚我自己的「足」,而具有穩定和信心。
「釐清就是教育,不需要講道理。」
同修分享,因為知道不要講道理,但也不敢教育對方,老師讓我們打破這個設定,教育並沒有一定的形式,釐清反而就是最好的教育,而釐清的過程是透過問、透過舉例,釐清對方的思路,然後加裝大腦的畫面,這個過程就是教育。
《結語》
中午用餐時,同修請我分享在我宗學習的心路歷程,然後為什麼會願意一直把所有的課程都上完。
當下我講的沒有很好,回看自己是因為我的核心不清楚、不穩定,自然沒辦法篤定很清楚的分享,甚至這個問題之後,反而讓我再思考為什麼?
「因為感受過好,就會想繼續下去」
當然一開始是消費者的狀態,問了事可以弄清楚我的問題,我就想繼續問事;補了運可以讓我狀態穩定、頭腦清楚、甚至運氣變好,那我就會想繼續補運,簡單說就是在我宗的時間對我來說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就會繼續下去。
但這仍然不能說明,我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和能量去把所有課上完的原因,我的目標是什麼?
回答她的當下,我想到的是「把我的頭腦變好用」,其實就是這樣而已,但這個回答好像也不是很到位,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今天的解惑課,真的非常精彩,也很感謝主持人在台上的解答,看到師兄的學習過程,我反而變得更投入在聽其他同修的提問,因為我在想象,如果我也在台上,我要怎麼回答?然後因為這樣的想象,然後再看到老師處理問題的過程,內心還是充滿了佩服,老師頭腦運轉速度之快,重點是可以帶著信者運轉這麼快,快但又不會卡住,這個能力和狀態的大腦,真的是有夠好用的大腦。
課後打掃時間,又遇到了問我問題的同修,我跟她說我覺得前面我回答的沒有很好,可以再跟你分享我會一直上課的原因嗎?她說好,然後我先問她,你今天解惑課的感受如何呢?她說今天的收穫很多、很棒,我看到她眼裡的光,可以看得出來經過解惑課她真的也是收穫滿滿,我跟她說,沒錯,解惑課就是這麼的棒,而我會一直想上課,不只是因為上課可以收穫很多,而是因為我想成為可以像老師一樣在台上,把智慧講出來,可以把信者頭腦弄清楚的能力,所以才想花這麼多時間和能量去上課。
當我講出來的時候,我才搞懂了,老師為什麼問我到底有沒有想要當老師的心?拜師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老師;我一直不敢說出想當老師,是因為我不想為別人負責任、我的能力跟老師落差太巨大了,總覺得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像問我要不要選總統一樣,我只會覺得「怎麼可能?!」
今天跟同修最後的分享,我才發現「我想當老師啊!」就算我沒辦法成為像老師一樣的老師,但我一定也可以成為協助我的信者的老師,就像有大學老師、也有小學老師,核心都是一樣的「助人的心」,而為了能夠助人,所以我要先修正自己,正是「自修度人走一遭」的意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