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神明出詩- 李明哲 - 預設

神明出詩- 李明哲 - 預設 

        今天一早媽媽就在唸昨晚的蒸蛋沒人吃也沒人收,就一直放在桌上,接著就說我們只會用「我不是最後一個吃」、「我又沒吃」、「我以為後面還有人會吃」...等等的理由,都沒人要主動幫忙收,我就在想,會有這樣子的預設或操作是源自於什麼。

       後來在學校的時候,也發現學生有相同的操作(如:玩玩具時,看到後面有人接續玩,就不會幫忙收拾,被說就是回不是最後完的),或者地上有紙屑、垃圾,路過的人都會看一眼,然後不會去撿,甚至是酒精、衛生紙...等等的消耗品要用完了,也很少人會主動說或是主動去更換。

        等到下班去打坐,思考這個問題,感受到這些事件雖然不一樣,但其實核心都很相像,就是一種自以為(逃避面對)、不負責、設定、控制慾...等的呈現。好比說昨天晚上,我就是預設妹妹回家會吃蒸蛋,就不先收拾了;當下看似為了後面的人好,但實際上隱含著「認為妹妹可能會吃」和「收」,以及自己的「不想收拾」(懶賴)。接著,就請靈出詩,得到:

  「想著還會有之後,圖想現在享樂時

    懶心皆有象不一,賴念常存事各千

    知道當前所作為,接受將來應對何。」

       靈告訴我,就是預設著之後、以後、將來...等等,才會想享受當下的樂,而這些都是懶賴的心態,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都隱含在這些事件中;無論當下決定做的是哪一個選擇,都要將受將來會面對到的對應之事。

       原來早上我會感到很煩,是因為我沒有去接受我「預設」所產生的結果,而這個「預設」也是懶賴心態、不負責、控制慾...等等的一種呈現(如:用我以為來當藉口逃避),加上想享受當下的快樂(如:不用花時間去收拾),就更加地讓自己會執行預設,而不是整理、收拾或其他。所以,要讓自己在對於該做的事情(或該負責的事情)上進行預設的時候,就直接去處理。

     最後,「預設」本身並沒有不好(如:有預設可以使事前準備得夠完善),但在今天的事件(或類似的事件),心態上就是讓「預設」這操作,執行成了不太好的結果,就讓我再次體認到「心態」(起心動念),才是影響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