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智耕心田- 周若蓁- 演講心得- 如何了解自己

 智耕心田- 周若蓁- 演講心得- 如何了解自己



當收到老師的訊息,條列了幾項,其中有一項是要打「如何了解自己」這篇演講的心得,當下看到第一個反應是:「喔~我一週前啟靈的時候交過了。」於是跟老師講了這件事,老師回:「再聽一次」,而我自己當下第一個想法是:「這麼短的時間同一篇,我肯定沒什麼新的心得出來,應該也打不出來吧!」,於是我便自己給自己設定了我打不出來心得的框架。

而到了這幾天,在店裡跟同修提到要打這篇演講但我前陣子才打過的時候,千智說:「那可以再聽一次啊,說不定有不一樣的感受」,我當下又再次回了:「我前幾天才打過,我覺得我打不出來」,結果我一講完這句話後,立馬發現我講的這句話有問題,也突然覺得很羞愧,「如何了解自己」,老師在演講中提到,如果沒有下雨怎麼知道房子會不會漏水,人需要遇到事件才可以更了解自己,而我在這個moment突然一個訊息打進來,我從這件事情又再次更了解自己了,原來我有一種「認為已經有做過就好」的交功課心態,而不是帶著學習心透過每一次每一次都來從中萃取不一樣的養分,雖然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空間再次去體驗,整個感受度也不盡然會是完全相同的,哪怕只是多聽到了幾句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話,或是提到與自己連結到的例子,都會是一個讓自己能夠學習的教材,但是我卻只想要「有做」而不是想著如何不斷重複的越做越好,更何況日子每天都在過,時間每天都在推移,每天都有新事件產生,如果兩週前跟兩週後完全心得沒變,那就代表這兩週都是白活過,根本沒有在萃取領悟,完全連0.1的成長都沒有。

這很像是之前曾經問過老師,如果眼前這個人你給他的建議他都說他知道、都有做,可是就是沒有達到他要的結果的時候那怎麼辦?老師回說:「如果都有做但都沒有達到要的結果,那就是沒有做到位」,現在想一想我不就跟這個例子一樣,我有做就好,但是有沒有到位又是一回事,既然我覺得我都做了,但還是沒有達到美好的狀態,那就代表我所做的這些還不夠,還可以更多更深,甚至明明就還有可以補足加強的地方我卻覺得我只要有做了,就不想再更精進去學習研究的更深入,我這樣的腦程式,難怪跑不快,因為根本就沒有學習心。

如何了解自己,從事件撞擊進來看到自己的抗壓性及是否願意去接受撞擊進來後各式各樣情緒的自己,究竟是帶著學習心去接受並且修正自己還是批判且內耗的自己,而從這幾天的生活小事件當中,包含光是再打一次「如何了解自己」這篇心得的事件中我又更了解了我不曾了解過的自己,但這次我不再批判這樣消極的自己了,而是看見後承認這就是我,但是我不想要這樣的狀態,因為這樣的狀態並不會讓我便好,那我就去修正拿掉讓自己更好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