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感 - 李明哲 - 角色立場
今天是大學最後一次課程─參觀輔具中心,原本昨天還在考慮是否要請假,最後依照靈給的訊息決定去。
在聽治療師介紹輪椅的輔具時,我忽然想到自己的阿公,因為受到過度的管控和保護,生活自理能力與嬰孩無異,移動能力亦已退化如童。而治療師介紹的幾種輪椅十分合適他的狀況,可以橫躺(換尿布)、固定背(脊椎擺位)、伸縮...等等,加上又看到有各種減壓坐墊、背靠,就覺得可以協助他的生活,並且能更有生活品質;然而,最大的困難是阿嬤。
頓時間,我也想到了自己一個腦麻的學生,剛到這所學校時,看他很賣力的練習走路、移動各教室,覺得他很認真復健、鍛鍊肌耐力、體力;然而在知道他許多課程、活動難以參與,就在想為何不用輔具?接著才瞭解是家人與助理員有所共識,想要讓他的體力、走路姿勢...等等可以提高或矯正。不過以我立場的不同,我仍建議可以搭電梯再用走的,或是用助行器來移動、參與體育或相關活動,至少能更貼近學校生活及參與;然而,最大的困難是助理員(加上學生家長),而這個困難已歷經三任(我第三),仍難解決。
後來去打坐的時候,思考這兩件事其實核心都是一樣的,出自於親人的要、認為、設定、立場,所以才會用他們所認為的方式去協助、聽自己喜歡的建言或方式、與相同想法立場的人合作...等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好比我阿公是我阿嬤的伴侶,當初阿公因開腦有後遺症及失智的時候,怕他走丟、怕他在外闖禍、覺得他都不會、覺得都要幫他...等等,所以用了覺得對阿公好的方式去對待,讓阿公逐漸不必自己處理生活大小事,就漸漸地成了如今的模樣。(不過阿公本身沒辦法表達,所以僅能接受)
而這位學生也是因為家人覺得這樣對他好(治療師、醫師有給建議要復健)、助理員也是為他好、與家人配合度、信賴也高,就讓他少用輔具、多靠自己。(而學生年紀也小、還在發育,所以可能考量也更多,但他也無法反抗,僅能接受)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到,有時候為了對方好的同時,可能也忽略了其他地方,正如一顆球只看其中一點,要如何拿捏輕重緩急、情境轉換、溝通...等等就是需要學習的地方。當然,我也有我自己的立場和角度那些,所以也可能聚焦在一點,因此要提醒自己要從不同面向去瞭解。
接著閃過一個訊息─「角色立場」,不同的立場、位子就得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比如:我今天在教育的立場,我要如何去跟助理員、家長進行溝通、討論、談判、說服,或是我今天作為晚輩,要如何跟阿嬤、爸媽、叔伯、長輩進行溝通、建議、說服...等等,就是我該去學習、瞭解的。
而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衝突、不要給自己設定(如:年紀輩分差太多),要以自己的立場、角色作出發,配合穩定的頻率和合道的方法,來去學習怎麼玩這樣的人際互動、溝通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