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生活有感 - 李明哲 - 建膜工法

生活有感 - 李明哲 - 建膜工法

         今天有個朋友跟我分享,她對於有一位學生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都是呈現一副「爛樣子」(如:上課就是不聽、不會寫也不想學...之類),雖然等畢業升國中就不會接受特教服務,但目前仍得提供,只是現在就是被這位學生搞得心情很糟。

         聽完之後,我下意識就直接回答「要學習看待」,而這句話也是我自己該做的事情。如同在山上老師幫我點破、開導一樣,這樣的學生就是沒意願、不接受、抗拒...等等,越是接近對方,就是將對方越推越遠,那最後也只是雙方都痛苦罷了。在聊的過程發現,這位朋友放不下學生就是有著設定、認為,跟我在對於想貓下去的學生一樣,都是自己的認為與設定,覺得得這樣做,但卻沒想過,做了只是讓雙方苦,那不如將時間、精力優先放在有學習心、動機的學生身上,再去利用與這些學生的互動或是活動過程,來吸引或觀察沒意願學習的學生。

         「沒有求助的幫忙就是囉嗦」,這句話迴盪在腦裡,是如此的貼切和真實,我自己在面對學生,會有種「我覺得他需要」,就去給予或幫忙,但往往就是沒有任何的效果。而這也讓我想起了過往在人際互動也是,從小學開始,就被所謂的「熱心」、「主動幫忙」給格式化,認為「有能者要去幫忙看起來需要幫忙的人」,但往往對方根本沒有求助,就搞得不是很愉快,也沒得到能量,然後又覺得受傷,漸漸地變成類似「想接近或給予,又怕受傷害」的這種心態,再加上又容易逞強、不示弱、不擅長接受別人幫忙,這樣的循環影響之下,就在人與人之間慢慢塗上一層又一層的膜。

       原來,這樣的學生除了要來讓我學會看待,也是要來撞擊我會有膜的可能因素 :一個是 「對方沒求助,去幫忙得不到能量又受傷」,另一個則是「不要一直覺得我需要,我不要」的感受;成長過程幾乎在這兩種感受的彼此交疊下,膜就越來越厚、越來越堅韌,甚至到了現在,仍殘留著輕薄又韌的一層。現在明白了,要學會「看待」,以及要「接受自己的弱」、「接受他人的幫忙」...等等─就是「接受一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還會有膜就是代表我還有沒接受的地方、還不是真正接受自己。

       最後,隔離的這段時間,真的可以讓自己暫時遠離紅塵,就來回顧、探索、挖掘,以及關心、擁抱、感受。謝謝神明讓我有這麼一個機會,了解自己生活作息的問題、身體的未照顧好,還能有更接近自己的空間及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