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哲心得
今天是大學實習課程的最後一天,也剛好是最後一次演練。因為流程安排太多,導致實際上沒全部教完與總結(學生動作也很慢),加上用小學的教法去對國中生,覺得會有很多錯誤被教授點出來。等中午討論的時候,教授給了很多的建議跟改進,尤其是在流程這一塊,覺得流程這樣寫,能依照實際運行去做調整先後是很好,但以試教來說就得依照寫的流程、步驟,不然會讓觀看者覺得疑惑,而我就有一種卡卡的感覺。後來的其他建議,我就只有「是」、「好」然後把點到的寫下來,想著再去整理怎麼樣的情況可以用,唯有與流程不同這件事讓我感到卡卡。
等放學後去打坐,就想著這卡卡的感受是什麼,我才了解到我產生的衝突、錯亂,而這個衝突與錯亂不過是看的立場不一樣。對我而言,我在現場、學生就在眼前、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動作我無法完全掌握,只能盡可能做出能讓他們做出我想要的反應或動作,加上自己也可能會有所失誤,所以調整、變更順序、步驟是有其必要性的。然而,教授的立場是以「演練」的角度,假設沒有學生,而是一種單純演給別人看,那我就是主角,他們就是看我如何去演、如何去演出我掌控整個局,如何去展現我理想中的流程,甚至是我的特質、優勢。
就讓我想老師之前提到,即便戲劇再好看,觀眾不買單一樣沒有用。所以如果我想從事走這行,考試是必經過程,而其中一項就是這樣的模擬、演示;我總不可能跟著評分觀眾說:「現場會有很多變動」,只會被當作在捍衛、不接受、強詞奪理,即使他們心知肚明,但我就是在臺上演戲─我是導演、是編劇也是演員,所以沒照劇本就是一種不熟悉、錯亂的展現,演員沒照編劇安排的演、導演又沒導好整個劇的流程、編劇又怪現場有問題,那就根本不成戲了!這樣一想,就解開了卡住的感覺,讓我再次瞭解到觀眾買不買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哪怕演的再出色、表現得再好,觀眾終將會流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