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生活有感- 黃證翰- 本週的學習

 生活有感- 黃證翰- 本週的學習



一、人際關係

星期一到台中聽解樂老師演講,雖然題目是如何經營親子關係,但老師把提升到更高層的人際關係,當中提到:「痛苦來自於設定和期望。」這讓我反思,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自己是否無意間帶入了過多的「應該」與「設定」,例如:學生應該要把書讀好、應該要自律、應該要聽老師的話……,從演講中我體會到,這些「應該」其實是把箭頭指向別人,而非回到自己身上,把掌控權教到對方的手上了,讓自己容易有情緒。


聽完老師的演講後,我開始思考,與其認為學生「應該」複習,不如問自己:「我要如何協助學生達成複習的目標?」這讓我意識到: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每一段人際關係的發生,都是為了讓我們學習與進步。每一次的摩擦與挑戰,都是讓我看見自身不足的機會。


透過這次的省思,我也回顧自己與學生的互動,從過去的應該式的指導,到現在引導孩子先從模仿開始,待基礎扎穩後,再發揮創造力與靈活運用。我發現,當我採取高壓方式,學生也會感受到壓力;當我以分享與學習的心態教導,學生也能更放鬆地吸收知識。讓我搞懂,如果我想要更進步,就要拿掉生活中所有的應該和理所當然,不斷的去思考跟調整。



二、輔導的精神  

回顧上週與老師的討論,我發現自己對於事情的本質,並沒有完全理解。當時,我回報老師關於某位學生的狀況,老師告訴我:在輔導學生時,因為這階學生尚未俱足所有的能力,如果要協助學生上山查解,更了解自己,家長是關鍵。但本週,我與另一位學生透過籤詩的輔導時,瞭解到小朋友認為爸爸媽媽的專注力都放在哥哥身上。


當時輔導學生:「一個是增加自己的能力,或者老師也可以協助跟爸爸聊」,但後來向老師請益後,才發現我的出發點是錯的這樣的做法只是讓孩子把「箭頭」指向別人,認為問題是爸爸的偏心,而非自己該如何成長。  


兩位老師的引導讓我學習到更深層的輔導方式:1.*先帶著孩子釐清狀況:為什麼哥哥會獲得比較多的關注?2.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我會如何選擇關注對象?3.從自己出發:如果希望得到更多關注,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分享,當能力足夠時,不需要刻意追求關注,自然而然就會被看見。  


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輔導,不是去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引導對方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外在問題轉向內在建構。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在生活中仍會不自覺地把焦點放在外在,而非內在,這是我調整的地方。


三、學習管理

本週有兩位數學老師來應徵,在面試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內心充滿焦慮與緊張,擔心鐘點安排、課程時間、教學年段等問題,這讓我意識到:我對於徵才的整體流程還不夠清晰。


在週四的共修「優雅」中,我也發現自己確實是個「管理新手」,但透過這堂課,我意識到:我的焦慮來自於沒有清楚的定位。因此,我決定來年要做下面的調整:1. 提前規劃需求:新的學期從七月開始,那麼農曆年前就應該規劃下學年所需的老師、班級數量、教師等級與鐘點安排。2. 年後啟動面試:在過年後開始面試與篩選,能夠快速判斷不符條件的應徵者,讓流程更有效率。透過提前準備與計畫,使徵才流程更流暢,不需要在最後一刻手忙腳亂,進而讓管理變得更加「優雅」。  


這次的經驗讓我明白:當事情變得混亂時,不要焦慮,而是要去建立一個有條理的系統。這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團隊更順利運作。透過反思,讓生活更有趣、更有成長。過去,我習慣讓一週一週匆匆流過,並沒有刻意去整理與反思。但現在,透過每週的「生活有感」,我開始察覺到生活中的細節與學習點。這讓我覺得生活變得更有趣,也讓自己能夠不斷進步與成長。感謝神明、老師與同儕的指引,讓我在學習與修行的道路上更加清晰與踏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