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生活有感- 黃證翰- 本週的覺察

 生活有感- 黃證翰- 本週的覺察 



這週的「生活有感」,我真正體會到「有感」的力量。透過每週的心得整理,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反思,也慢慢對周遭的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悟。看到自己還不夠積極,但也在進步。這個矛盾的感受,反而讓我印象深刻。  


(一)

近期,我即將與一位新的數學老師——劉老師,在暑假前夕合作開班。在這個合作過程中,我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最初的面試階段,劉老師的積極程度極高,每天都主動詢問結果,不斷提供學生與家長的推薦文,並時時關心合作進展。起初,我對這樣的積極行為感到不太適應,不舒服。然而,當我在打坐整理心得時,一個念頭浮現:「這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嗎?」


腦袋跳出老師給過我的排球畫面:我之所以對劉老師的積極感到不適,是因為這並不是我習慣的模式。然而,存在即合理,這正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


轉換視角後,我開始欣賞劉老師的積極態度,也從他的行動中學習到開說明會的時機與重要性,甚至讓我進一步了解台北地區的招生方式。這讓我意識到,不習慣的,往往正是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  


(二)輔導學生  

這週與一位學生出詩結緣。這位學生最近因為情感問題而困擾,雖然表面上仍然活潑開朗,但我能感受到她內心的壓抑與悶悶不樂。  


透過神明的指引,我了解到這位學生的困擾在於:她付出了很多,卻在關係中感覺回收的能量很少,導致長期的不平衡與委屈。特別是因為她與對方有較親密的互動,這種不平衡的感受更加強烈。  


在神明的引導下,我協助學生看見自己的問題:她在與人互動時,對別人有所期待,但卻不直接表達,而是希望對方能夠自己看到並回應。這種模式長期下來,容易讓雙方都感到疲憊。  


因此,我引導學生回看這段關係,讓她自己去評估:這段關係中,快樂的正向能量比較多,還是難過的負向能量比較多?導引學生釐清後做決定,我則在她做出決定後提供進一步的協助。當我向老師回報這件事時,老師覺得處理得當。  


透過這次的輔導,我開始思考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輔導方式很好,並試圖理解老師之前所說的流。  


我發現了一組操作程式:「如果我有想要的,就應該主動讓對方知道,而不是等待對方自己發現。」等待對方發現是被動的,這樣很可能會錯失機會,甚至導致自己無法獲得應有的能量回收。  


此外,我也體會到:真正好的輔導方式,不是單純講道理,而是幫助對方釐清問題,引導他進入自己的世界,讓他自己做出選擇。如果只是從我的角度告訴學生「你應該怎麼做」,那麼這只是灌輸我的想法,而不是讓他真正理解與成長。  


這讓我開始理解老師口中的流,以前聽老師說時,覺得它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但現在我發現,流的背後其實是一種邏輯。如果一個人的「腦程式」沒有改變,類似的問題將不斷發生;但如果改變了,結果就會不同。因此,老師的角色,不是強迫我們改變,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真正學習到這套操作程式,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每週的生活有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在「玩遊戲」,但這不只是一般的遊戲,而是學習理解設計者的思維,進而掌握自己的流。這週,我看見了自己「還不夠積極」,但同時也看到自己「正在進步」。透過事件的發生,我一步步地理解老師的智慧,也開始學會如何在生活中真正運用。謝謝神明、老師,還有這些事件的導引,讓我在成長的路上更加明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