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生活有感- 李明哲

 生活有感- 李明哲



       今天早上學生在同事的課堂爆炸了,不斷地麼麼、生氣、搖晃桌子等等,就是不肯說怎麼了,要他做完不要,要他走也不要,就當機在位子上,經過快一小時的放置(不理他),才升著悶氣自己走掉。後來一位一年級要跟我討論約定的事項,沒想到他自己在紀錄卡上打勾騙我是導師勾的,後來自己提到要打針,開始說著:「我不要打針,我會死掉」、「我不要....」等等,接著開始大哭、鬧情緒,要他說怎麼了也是沒結果,不斷重複著「會死掉」、「我不要回去」之類的話,當機在原地;經過二十分鐘讓他發洩才邊哭邊走回教室。下午在為一位學生做測驗,需要「說話」,但是整整八十分鐘,他說的話不到10句,甚至可以說10個詞而已,其他時間都是一副聽不懂我在說什麼而呈現呆滯、分心的狀態,即便做再多的解釋、說明,仍然換到的只是一陣沉默。

        後來去打坐的時候,上廁所才在鏡子看到自己的口罩戴反了!我完全沒發現!一路上也沒有任何人跟我說,讓我感到十分訝異。接著我就想到這幾天的事件,無論是工作上學生的問題、自己搞出來的事等等,我對於他人或自己的狀態、互動模式等等,呈現一種「被動」,要等別人告訴我,或是過一長段時間來讓自己發現,而不是主動去看清整個局勢、主動去瞭解其中的因素來反思自己,原來是我過去習慣性的操作模式,讓我在面對事件時不願「看清」(或是說怕看清),而再向下思考,這個不願看清、怕看清的模式來自於怕衝突、沒自信。  

      如果想看清局勢、主動去瞭解,勢必會產生衝突,而當自己瞭解了、看清了,卻又會對於「局勢的剖析」、「處理的方式」沒自信(或是沒自信處理好),所以才讓我呈現「被動」,再用「我很遲鈍,如果你不講,我不會知道」之類的話語,來給自己一個逃避的藉口,甚至是不願面對已經感覺到的真相,而要等到事件爆發或是往糟糕的地方發展,才在思考怎麼處理、怎麼去接受、怎麼面對等等,讓原本可以不那麼痛苦來處理,變成好痛苦才處理,那就有可能讓自己陷入負面頻率、當機、操作不好、惹事的情況了!現在回想,過去到現在,有好多事件都是這樣惹出來的,好多痛苦都是這樣自己造成,自己障礙出來的。

      現在我面對事件的時候,「敢碰撞」像在被動地去讓事件來碰撞(或是遇到),如:學生情緒爆炸才處理、被封鎖才去檢視自己。接下來,要開始學「主動」去碰撞事件、看清局勢,如:互動時思考自己這樣的言語、行為是不是有問題;能預看到學生爆炸的可能(或爆炸後能拉高來看清局勢和發生的因素)...等等。 有一種要開始從會爬,開始學怎麼站了,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事件讓我看見下一堂要開始學什麼,或是說已經會計算,那就要開始用在應用題,甚至各種不同的題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