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智耕心田- 陳寧君- 演講心得- 時時刻刻有覺知

 智耕心田- 陳寧君- 演講心得- 時時刻刻有覺知 



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得到,不會是為了失去

  老師說,會需要與越多人約定時間,表示與人的碰撞度越高,而這個碰撞是為了讓自己去得到時,我突然覺得,如果我的行事曆排得滿滿的,也表示我是個可以有很多機會去碰撞並得到的,對於滿滿的行事曆,突然就有種不煩燥也不感到壓力的感覺,反而是一種把握、期待。

  老師進而幫我們加裝了校頻器,是我先承認我的想要,再去思考「我在要什麼?」、「我這樣要得到嗎?」這組校頻器,我發現對我說出無意義又扣分的話非常有效。過去,我常會以抱怨的方式去幻想自己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讚賞,例如我會說警察又漏查什麼東西,很雷,但我自己把他弄出來了。我心裡想的是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去獲得同事或是法官的讚賞,但這組校頻器告訴我,我承認要獲得讚賞,可是我這樣完全要不到!反而只是讓別人覺得在吹噓自己和攻擊別人罷了。所以,我就知道了,我默默地做完該做的事,不需要透過這種說話的方式去告訴別人,自然而然,與我相處的人就會知道我的積極、認真,我甚至還可以少花時間在我說完這句話,怎麼對方沒有給我想要的回應的迷思中,節省了更多的能量消耗。


有覺知,然後呢?

  老師在演講中舉了一個例子,非常有畫面,老師說「當手摸到很燙的鍋子,就會馬上收回,難道還要把手繼續放在上面,然後思考要不要收回手嗎?」老師透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覺知沒有用,更重要的是有覺知+會處理+無罣礙+不帶給人煩惱。當有這樣有覺知之後的一連串能力,反覆操作成本能,就好像手碰到很燙的東西一樣,手比腦快,根本不需要大腦反應就會自然又迅速的做,覺知之後的整理、執行、不反撲,就是這樣變成本能的過程。

  聽到這邊,我就開始思考,為什麼我還是常常堆積覺知,想著等一下、晚上打坐、下次共修、下次閉關等等的時間去弄清楚覺知要帶給我的是什麼?老師接著說,首先,就是要先「『覺』自己沒有能力」,並且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我就會很輕鬆、自然的往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找會的人教。我會累積這麼多煩惱、焦躁,就是因為我有了覺,可是我沒有去處理,幻想著也許哪一天我就會弄懂了,然後就這樣一直累積壓抑下去,不會的終究還是不會,但覺卻一直一直都到來,反而比沒有覺的時候更不舒服。

  最近,我開始會和凱男分享我當下或一天中所發生讓我感到不舒適、有情緒的事,站在第三者角度的凱男,有他的高度及道,我也發現,我要更新我對他的設定及帶有立場的想法,因為他是會拉高高度看我的人,以前我覺得這是在攻擊我、對我多多指教,可是我發現他建議我的,都是會讓我念頭能轉開、也不會再繼續有情緒的建議,而當我們不會時,就一同向老師詢問,事情就這麼簡單,沒有累積,自然也不會有煩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