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心得- 黃證翰- 進程&初次解惑
這次的共修主題是「進程」,這是我前一天在君師打坐時,無盡無極老者賜的題目。特別是在整理完「有與無」後,整體的體會更加深刻。
四月是第二季的開始,這一季我們流失了五位學生。起初我當機了,也感到不安與挫折,但正是這時,這個「進程」的題目降下來,我才開始慢慢明白:神明是要我從事件中看見內在的轉變。待共修結束後,我真正弄懂。
神明點出的「進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持續調整的歷程。重點從來不是成敗,而是「有沒有前進」與「是否舒服自在」。這個理解讓我開始轉念,不是失去,而是轉換與更新。
這五位學生的離開,其實是神明安排我重新檢視教學與管理方式的機會。
其中兩位是國二的理化學生,雖然段考成績明顯進步,家長也表示認可,但孩子們最終仍選擇離開。這讓我開始反思,在上課要求與管理的過程中,我仍偏向一板一眼,少了與學生的溫度連結,也忽略了即時給予回饋與情緒價值的重要性。當孩子達成目標時,若能及時給予鼓勵或正向肯定,他們會更有動力繼續學習。反之,若只要求、少回應,即使成績提升,學生內心仍可能感到辛苦、空虛,難以與老師建立真正的信任與連結。
另一位是國三數學學生,離開時提到老師上課不夠上心。後來我親自代課觀察,發現老師的要求其實是合理的。不過,這位學生在數學上的掌握度本就不錯,或許因此覺得課程的協助對他幫助有限,儘管他停止了數學補習,但仍繼續補理化。這也提醒我:課程的設計,若不能因材施教、提供個別價值,就難以長久吸引學生。
最後一位是國三理化學生,認為複習課程對自己幫助不大,決定回家自讀。這讓我清楚看到:我們的課程設計在面對資優生時還有不足之處。這些案例彙整起來,我看見了三件事:
我的溫度需要打開,真正連結學生。我們的學生基數仍小,班級編排彈性不足。我們尚缺分層教學策略,需為進度快的學生設計更有挑戰的內容。未來可考慮仿照山上的模式,規劃國三進度結束後設立A、B班,進行進階與基礎複習班分流。
正當我接受這一切是轉化過程的同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接到一通來自新竹女中第一志願學生的家長來電,表示在網路上看到我們的資訊,詢問是否可補課;另一位國三學生家長也來電詢問。這彷彿是神明在對我說:「君師正處於進程中,學生層次正逐漸轉型。」我也更加明白,這是一個進程,神明安排了事件讓我去學習更上一階所需具備的能力。
初次擔任共修解惑老師的深層領悟
今天還有另一個特別的經驗,就是我第一次擔任共修解惑老師,我的收穫非常多,從師姐提問「端午法會的精神」開始,我更理解:端午是正財法會,神明像是超級業務員,協助我們拿到我們應有的案子;中秋是無主遊財法會,神明幫我們牽來他人未處理好的案子。
再者就是對業障更是瞭解,業障本質上只是一個我們無法處理的事件。當處理不了,它就變成阻礙;而把被罵當作是在消業障,這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阿Q心態。但老師看到的是問題的核心:根本不需要有被罵的心態。真正要問的是:事情發生時,別人說的話裡,我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問題?我需不需要修正?老師舉了「狗吠人」的例子來說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老師在處理問題時,不止於表面,而是直指核心,處理到根源。
關於嘉瑋在八仙山面對的主管問題,我一開始給他的建議是:「如果主管還能用就留,不能用就換人。」這是從功能性的角度出發,認為只要無法勝任,就應更換人選。但當老師進行解惑時,卻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問題的核心,嘉瑋與主管之間的互動關係,還有主管與員工之間的狀態,早已形成一種的迴圈。
老師從更大的視野切入,提出更實際且有效的做法:讓嘉瑋先行篩選面試對象,再交由主管進行後續面談。 由於公司本身不是時常招募員工,因此只要能面試到合適人才,公司就能逐漸走上正軌。主管目前面試不順的問題,嘉瑋其實可以從旁協助,這樣不僅避免換人所帶來的高成本與人事震盪,也能讓整體運作更穩定。這一段對話讓我深刻看見老師的智慧不只是解問題,而是看穿系統背後的動態與互動邏輯,進而提出最低成本、最高效能的解法。
整堂解惑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老師總能直指問題核心,並給出解決根源的藥。這讓我充滿好奇,下課後詢問老師:「老師的傾聽力與洞察力,是不是來自多年辦事經驗所累積的大數據?」老師當時沒有多說,只有反問我是大數據嗎?是道吧。當下我沒弄懂。但當我下山坐上小皮車後,接到老師的來電,很感謝老師這通電話的提點,也讓證翰震撼到了。老師語氣溫和卻又堅定地告訴我:「我們創了一個局,讓你看見自己的無能,你才會願意學習,不然你一直覺得自己很行。」這段話我聽進去了,而且不是憤怒、不是防衛,而是感動與滿滿的感謝。我知道,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會暗自反駁。但現在,我只覺得自己真的被照顧、被點醒了。
老師接著幫我解惑,讓我明白真正的大數據,不是記憶中累積的經驗,而是自己。是深刻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我為什麼會這樣做」,才有可能在面對他人時,真正做到傾聽、分析與看見核心。那一刻,我突然醒悟:我在山上以為老師的智慧是「時間累積」的成果,實則不然。如果在的箭頭還是發散的,不敢回頭看自己,那再多的累積也只是包裝,不會轉化成真正的力量。
老師所傳遞的「道」,是因為我願意面對、願意承擔、願意直接認識自己。唯有這樣的內在修煉,才有能力推己及人,也才真正開始有能力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與人心的複雜。讚嘆兩位老師過於常人的智慧與洞察,在這樣的陪伴與引導下,我也一步步感覺到自己正走在邁向真正強大的路上。謝謝神明,謝謝老師,也謝謝所有師兄姐和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