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智耕心田- 陳威霖- 演講心得- 什麼是修行

 智耕心田- 陳威霖- 演講心得- 什麼是修行



一、修行就是要把「怕」拿掉


「當自己的能量不夠,放到任何環境都是痛苦的」


老師用一個沒錢的人到賭場、酒店、五星級飯店做比喻;讓我想起以前我很討厭逛百貨公司,因為走進去每個東西都好貴,都買不起,我不知道我來這裡幹嘛?甚至有種逛這些東西好像是在羞辱我自己。


這種內心的怕、內心的妒、內心的不舒服,其實就是修行的動力了,為什麼?


就像東西壞了的時候,我才會想到要修理,當東西壞了,我就會感到不舒服,然後我就開始想到要修理它;而我不舒服了,代表我必須做出某些調整,讓我感到舒服,當下的調整或許是離開那個地方,不去逛就不會不舒服,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只是讓自己少了很多體驗的機會,給自己不修正的理由而已。


更核心的是什麼?


我想進到這個局裡面,是因為我也想經歷,例如百貨公司好了,他會存在是因為他的功能,可以提供客人舒服、體驗、購買的美好;而我是欠缺了參與這個遊戲的能力,因此想玩好這個遊戲,就是把我的能力變好,例如購買力、或是觀賞的能力、品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待事情的頻率切換,就算沒有辦法購買,但看人家怎麼經營、其他人怎麼選擇,都是一種成長,重點是自己有沒有想要建構的意願跟頻率,這個就是成長的能力,而建構這樣的能力,就是修行。


當我有了「建構」和「創造」的能力,我就不會再怕了,因為有這樣的能力,遊戲都可以玩得很好,玩得有趣,怎麼還會怕呢?所以修行是為了把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怕拿掉。


二、修行就是在修正方法


「千萬個念頭可以讓我快樂,但為什麼我老是要抓著讓自己不快樂的念頭呢?」


生活的目標就是讓自己快樂、舒服,當我遇到事件時,我常會抓著某個念頭,好像非得這樣不可,陷入內耗跟痛苦。


這個其實是「嬰兒腦程式」,為什麼?


從嬰兒時期建立了,哭就會被滿足,然後植入更核心的程式就變成了,發洩情緒之後可以得到「爽」,而這樣的程式,每當我遇到能力或智慧無法處理的狀態,他就跑出來了,就跟嬰兒時期的無能一樣,我拿不出更好的工具,只好拿出最原始的工具。


我已經不是嬰兒,可以被我的情緒驅動的人已經幾乎沒有,而且這樣的驅動反而是讓在乎我的人痛苦、遠離,因此這樣的操作開始反撲了,反撲造成了痛苦,我也必須開始調整,我要學其他的工具,否則生存會出問題!


其他的工具就是不同的方法,「堅持目標而不是堅持方法」我的目標就是快樂、學習,因此我要懂得切換頻率、使用不同的工具,建立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因為真正的愉悅不是「沒有事」,而是「能夠處理事」,當我遇到事情,不再抓著痛苦的念頭,而是能夠跳脫出來,看到整個大局,看到前往目標的道路,可以看到樂趣之所在,這樣的遊戲怎麼可能會無聊呢?任何的事件都可以找出「玩味」,越好玩就越有解決事情的意願,建構更多解決事情的能力,進入一個「美好」的循環,而這個循環的起頭,就是切換念頭,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願意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多元的寬頻者。


三、修行就是把「讓自己好過的能力」修出來


老師問我們,什麼是修行?原本我都有既定的框架,不論是求神拜佛、 吃素念經,甚至苦修,不論什麼方法,核心都是為了要「美好」,例如修到佛國、回理天、到上帝身邊,這些都是各宗教認為的美好狀態。


演講的核心感受是,這些美好狀態都可以存在,並不用批判,但核心是這些執行的過程,都是為了要更美好,所以如果這些行為都是修行的一部分,那修行的核心就是「建構讓自己過的美好的能力」。


老師再帶我們去看,原本我對修行或不同宗教追求的美好,到底是在追求什麼?


一個個分析之後發現,追求的都是某個力量「來幫我變好」,例如我不斷的吃素、修正、念經,然後抵達「佛國」,接著能夠幸福快樂不煩惱,但我並不知道這個方法,跟那個目標之間到底怎麼連結的?


再例如以前我也有參加一貫道,「學修講辦行」是一個執行上的方式,終極目標是要回到理天,確實學修講辦行,可以讓我變得好,但這個方法跟「回到理天」中間到底是怎麼連起來的?我真的還是不清楚。


內在核心是什麼?


想透過某些行為,達到某個點數,然後點數一到,「直接進入」我想要的狀態,這個核心是什麼?我仍然是希望某個力量幫我變舒服,只是我透過某些行為的操作後,那個力量會出現!這個就跟去廟裡面拜拜但不操作,是一樣的意思啊,我去拜拜,請神明幫我考運加強,但核心還是我要「讀書、備考」,因為單純的拜拜跟上榜之間是缺乏連結的,而那個連結就是認真讀書和備考,這個過程重點在建構我的能力,透過修正自己的操作,讓自己的能力變強,而這個變強的能力是可以讓我好過、讓我舒服的能力。


四、修行就是修回原本的美好狀態


「用內在的神性品質作為校正器,不斷的檢測自己」


既然目標很清楚是美好的狀態,那什麼是美好的狀態?要怎麼執行?


老師透過「修理」的概念帶我們看到我們內在其實都是神性;例如車子壞了要修理,那是修理成怎麼樣呢?就是可以正常運作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以一台車子來說,就是美好的狀態,也就是它誕生的意義。


那我誕生的意義跟美好狀態是什麼?就是神性的品質。


透過投胎轉世的概念,很清楚我的靈到這一世來都是要經歷和學習,而我的內在靈性就是智慧的操作程式,就如同神性一般。


那神性是怎樣的狀態?


以我自己來說,內在的靈性是溫柔、同理、關懷,是這麼樣的一個品質,那我要怎麼知道我現在是不是具備了這樣的神性品質?


「在操作中示現」


當每次遇到事件,我就思考如果是瑤池會怎麼做?觀音會怎麼做?對我來說,神明擁有極高的智慧,甚至是無盡無極的智慧,那當我想跟他們具有同樣的品質,就是用他們的頻率來思考,怎麼處理事情?怎麼看待事情?這樣不斷的操作下去,自然就會操作出神性的品質;而用神性品質這樣的「校正器」不斷地調整、運作,就可以修回原本的美好狀態了。


五、修行就是不斷的讓下一秒比現在這一秒更好。


演講的開頭,老師就說明了,其實修行真的很簡單,就是讓下一秒比上一秒更好,僅此而已。


如果我想要的狀態是很美好的,那我讓自己每一秒都在變好,是不是就是通往美好的過程了呢?


為什麼人會怕下地獄?


其實不是怕下地獄是不好的,而是怕下了地獄之後「變不好」。沒有聽這個演講,我真的從來沒想過,原來是這樣!


讓我想起我在上班看到某些人,他們一直喊著在這裡好累、好痛苦像地獄,但我很疑惑那他們怎麼都不調走?因為他害怕去了另一個地方,更糟糕。


如果知道去了會變好,怎麼還會不去?就是因為擔心會變不好,所以才不敢動、不想動、捨不得動。


天堂、地獄、佛國、理天、上帝那邊,每個說法到底能不能成為真正的美好?這個基本上不可考,但我要怎麼在自己的生活中,看自己有沒有往美好前進?


就是看每一秒、每一天是不是都在變好就可以了,當我每天都在變好,那就肯定是在往美好的道路了,如果我時好時壞,甚至每況愈下,但卻在內心安慰自己「沒關係,下輩子會更好」或是「沒關係,我死了會上天堂」,那這個事情不就變成根本沒有把握了嗎?我連明天都沒把握變好了,怎麼可能下輩子就會變好?


結語:

今天聽這部演講,是靈通班的第二階段考核,也是我時隔一年再次聽這部演講。


從我自己聽演講的感受,真心覺得自己進步了,第一個是我願意好好的做好「儀式感」,其實聽演講也是有儀式感的,我常在想為什麼我聽現場的演講收穫這麼多,但是每次聽錄音都「2266、心不在焉」?


因為我就隨便聽啊,反正又沒有別人、反正老師又不在面前,反正沒聽清楚可以重聽,但這真的都是在殘害自己!


同樣的智慧,一次就可以學起來,為什麼要讓自己變成兩次?我可以接受兩次,因為這個頻率是讓自己可以接受都是進步的過程,而不批判自己;但不是讓自己可以成為懶惰的理由,因為這樣跟我的初心是相違背的,也是讓我遠離美好的道路。


第二個感覺自己改變的地方是,「頭腦更清楚了」,我很習慣聽演講的時候寫筆記,但常常寫太多字跟不上老師,等我寫完某段又漏聽了;但現在聽的過程,我抄的筆記越來越精準,可以透過筆記回想起那整段內容在講什麼,讓我在心得的彙整可以更完整、更接近精神的傳達。


真的很謝謝神明和老師,每次看我自己的心得,就覺得,哦我好棒、哦真好玩,去萃取智慧、然後整理的過程,那種喜悅真的很特別,就像沒有爬上山頂永遠不知道那個美景,真正映入眼簾的感受是什麼?只有自己去好好的聽一遍,好好的整理一遍,那個收穫和畫面才會進入我的頭腦,也是不可取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