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生活有感- 陳威霖- 接受看待

 生活有感- 陳威霖- 接受看待



今天爸爸打給我,說堂弟因為課業壓力大,感覺有憂鬱症,說不定會想不開,要我打電話跟他聊一聊轉移注意力。


一開始爸爸打來,我內心仍然是有壓力的狀態,自己為何有這樣的壓力?因為我只看到麻煩、覺得困擾,當下我是立即讓自己靜下來,好好的聽,然後思考這個事情是要帶給我什麼?我要怎麼處理?


第一時間我的想法是,我不會處理、我想問老師,但這時候我收到訊息「不能都只是問答案」,而是要釐清、看到這個事件要帶給我什麼,然後向老師回報我的領悟。


我就開始整理自己,這個事情來讓我看到自己沒有能力處理他們,過去也有帶叔叔的小孩去問事,叔叔非常的有感、也很認同,但卻也沒有想改善的心,感覺就看到問題了,然後繼續用原本的方式操作;第二個是,無論我們怎麼說,堂弟就是在這個原生家庭,他的環境、周遭的頻率和觀念就是如此,為了生存要繼續在這個家庭,這就是屬於他的生命經歷。


從這個事,看到其實就是我自己的狀態,「看到問題了,然後繼續用自己的方法搞」,這根本就是我啊!讓我看到自己也是有這樣的操作,而這樣的操作只是讓自己過得不好(看起來過得去,其實根本很痛苦),作為旁邊看得懂、願意幫助的人,其實是很可惜的。


第二個是學習看待,近期操作上對我來說很大的進步,我知道自己其實沒能力處理,看著就好,那為什麼以前不願意「看待」,非得要搞些什麼?因為沒有學習心,我只想刷存在感、想呈現;當我清楚每個事情都是教材的到來,我都可以「學習到東西」,而不會覺得,這個事是一定要做些什麼,其實這反而是一個問題點,看到自己內心的心虛、沒有想要學習、怕犯錯、怕沒有呈現出我設定的「有做事」的樣子,核心都是不想學,當想學的時候,這些東西是很自然會消失的。


「回報」


回報給老師,老師再讓我看到另一個點,就是爸爸會來請我跟堂弟談,代表他信任我、肯定我,對於處理這個事是有能力,或是對堂弟是有影響力的,所以這也是以前操作出來的結果。


事件都只是來反映出我的狀態,我有的能力、我欠缺的能力,都會如實的照出來,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不只是批判,而是像做科學研究一樣,用中性的「觀察」,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而不是用有立場的眼光去看,那實際上只是在做批判、判斷,而不是真的在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